壹号娱乐,@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规范涉企执法这些“金点子”你值得拥有!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3-13 08:05:28    浏览:

[返回]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壹号娱乐,,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这是“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引发广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热议。

  规范涉企执法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重点。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规范涉企检查,优化创新执法方式,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作出具体规定。

  为更深入理解规范涉企执法要义,助推政策要求落到执法工作实处,本报邀请多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意见》,谈感受、讲问题、提建议。

  新形势对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基层环境执法工作者要明晰以下三点,才能做好基层环境治理工作。

  “精”不等于“简”。“精”体现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排污的重点领域、行业和实际产废情况等,要做到“一次性综合执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执法,反而要更加精细、全面地监管企业污染物排放,这对执法人员的现场处理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技术手段要更加先进,更加突出大数据的智能运用,更加强化数据评估、分析和预警研判。例如,上海市计划在今年内全面建立工业企业水污染“指纹库”,为今后精准溯源奠定基础。从监管的覆盖面角度看,这是一种更高精度的网格监管。

  “智”不等于“怠”。今年以来,AI的普及应用大大提升了基层执法效能,尤其在现场执法中,各类技术标准、法规适用准确性大幅度提高。但是,AI的应用不能主导执法工作,AI并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沟通,因此,执法人员不能认为有了AI辅助就可以懈怠。当前形势下,真正需要执法人员做的就是提供更多超预期的助企暖心服务,大力倡导“反映一次”“多方介入”和“共同解决”的联动模式。另外,对于基层执法工作者而言,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切实做好沟通工作,发挥好桥梁作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关键小事”。

  “严”不等于“苛”。严格执法是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的底线原则,但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合理性和人性化。“严”体现在秉公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这种严格并不是无原则的苛刻,首先,要确保公平公正,这就需要进一步细化、量化执法裁量要求,进一步梳理同类型、同等违法程度的案件判例,真正将公正客观落到实处。其次,要更加注重惩教结合,综合考量历史原因、客观事实等实际情况,科学评判企业违法程度,给予合理的整改期限和指导。

  近日,笔者根据在线监测超标异常数据线索,对某公司开展现场突击检查。企业提供了一系列证明材料,包括数据异常时运维人员的运维记录、设备校准记录、全程监控视频录像、异常数据标记记录等。执法人员通过企业提供的相关证据,很快确定企业在线监测超标数据为无效数据,企业标记内容真实有效,不存在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

  此次执法检查全程不超过一个小时,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全程未见企业存在对执法检查排斥的行为。

  在江苏省苏州市,类似的快速高效执法检查并不少见,而这要归功于苏州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早在2023年就开始践行的企业环保自查自纠理念。

  部分企业对执法检查有些偏见,认为执法人员会没事找事,一次检查就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然而,笔者在执法检查中多次遇到企业自认为做得很好,但实际却经不起检查的现象。对法律法规理解有误、基础台账资料不全、监控视频未保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疑似违法行为说不清、道不明,而这也导致了执法检查时间长、内容多,容易给企业造成执法不规范的印象。

  今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预防违法行为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任务,具体举措中也要求各地引导企业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注重自查自纠、主动整改。从苏州的实践结果来看,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梳理出各行业标准化的环保工作流程,通过“苏州市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防范并解决环境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如上文提到的企业,根据平台设置的流程和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并保留相关证据,使执法人员对这种很难查清的虚假标记问题,不到一小时就完成检查,不仅提高了执法质效,还提升了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

  如果说执法人员在发现问题后的上门帮扶是“授人以鱼”,那现在这种源头预防、引导企业自查自纠的做法就是“授人以渔”。自查自纠让企业自己成为检查者,让企业知道监管部门查什么、怎么查,反向促使监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更规范。

  以往的执法检查大多是监管部门的单向检查,现在通过源头预防、自查自纠的方式,可大幅降低企业生态环境违法的潜在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和执法部门同心协力,共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强调,要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

  规范适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提升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水平的基础环节,也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如何把握好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度,是生态环境执法人在认清案件事实、壹号平台首页,正确适用法律后面临的又一难题。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裁量基准面临虚置。以“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诉S市Y区生态环境局案”为例,法院的生效判决认为生态环境局没有根据当地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中关于商业经营活动噪声超标行为的量罚幅度作出处罚,而是直接适用这一基准中其他违法行为的兜底条款,且没有作出调整适用的理由说明,以致行政处罚明显不当。

  如果裁量基准合理而不适用,容易导致过罚不相当,加重涉事企业负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强调,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其目的就在于杜绝因裁量基准虚置而产生的任意执法和过度执法现象。

  僵化适用裁量基准的现象同时存在。例如,某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在本市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明显可见黑烟的,由市或者区生态环境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罚款。但对于这一条并无进一步细化裁量,这容易导致执法中出现“一刀切”等情况。

  僵化适用还表现为不愿、不敢适用“减轻处罚”“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条款,容易作出畸重处罚。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应从裁量基准的构建与配套制度设计入手,在前端增设酌情减轻条款、逸脱条款以扩充调整适用依据,在中端设置尽职免责机制纾解执法人员的适用负担,在后端完善司法审查方式,使其与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要求相匹配。

  此外,作为执法人员,壹号平台首页,应当准确理解、积极适用裁量基准,对企业执法有理、有力、有据、有节。毕竟,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建立“一次进门、一查清”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多头、重复检查加重企业负担,2024年,壹号平台首页,安徽省肥西县直击这一痛点,探索“联合双随机”检查模式,整合城管、生态环境、交通、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对企业需开展的检查事项实行联合“一次进门、一查清”执法检查。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过去企业一个月要接待不同部门检查三四次,采用‘一查清’模式后,让我们省心省时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执法检查模式,既能让企业全心投入发展,又消除了部门“各自为战”的弊端,彰显集成效应。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一次进门、一查清”机制的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存在的检查内容重叠、数据共享受阻、企业重复提交材料、部门绩效考核以查处量为重等问题将被有效解决。

  运用科技力量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新生态。安徽省利用无人机巡查巢湖保护区,结合AI识别技术,环境违法行为发现效率提升4倍。科技是规范涉企检查、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帮手。在基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一线余家企业,科技设备少,人员面临老化。因此,要重视解决基层环境科技手段应用问题,如建设跨部门监管数据平台,打通生态环境、市监、税务等部门数据信息壁垒;建立“企业一码通”平台;集成信用评价、执法记录、信访投诉壹号娱乐,、整改跟踪等功能“一码通查”“一码通办”。此外,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科技应用能力亦是当务之急。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鲁ICP备19018610号

搜索